97美术网

  • 13587667961
  • 本平台为公益性质—平台数据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专项课题》提供技术路线
搜索
97美术网 首页 美术高考 招生简章 北京市 查看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2026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5-11-14 15:10| 发布者: quanshiyinian| 查看: 7| 评论: 0

摘要: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 ...
智谱清言赋能教育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直属的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直接关怀下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2004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70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文化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造就了大批党和国家所需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

学校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各学科在建设过程中争创特色一流、取得重大突破,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个学科取得了骄人成就,设计学与艺术学理论共居第一方阵,多个专业学位水平实现全国领跑。

面向未来,学校正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通过实施从传统高等教育向未来高等教育、从传统传媒教育向智能传媒教育、从国内一流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的“三个跨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

一、招生计划

我校本次计划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40人左右,具体招生专业及博导信息详见《中国传媒大学2026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我校实际录取总人数以及各博士生导师的实际录取人数将根据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持跨学院协同推动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统筹考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2026年我校依托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开设新闻舆论学专业。本专业覆盖新闻学院、信息传播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培养单位,围绕舆论与认知传播、舆论生态与治理、计算视听与舆论科学(工学学位)、舆情与社会治理等领域开设招生方向。

2026年我校在国际传播学专业(专业代码0503Z7)招收“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是中国传媒大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学校面向国家国际传播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重要举措。学校集中我校国际传播优势资源,集合国内外国际传播优秀导师,集纳“政产学研用”各界国际传播力量,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导向,着力培养卓越国际传播人才。“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以高水平、宽口径、多元素养、复合能力为培养理念,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重人文与艺术,兼容社科与理工,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信息传播人才。“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研究生院代表学校直接领导,各相关学科培养单位协同,由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具体管理,与同期建立的“国际传播白杨班(硕士)”一并形成我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特区,构成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梯队。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2026年招生专业范围为:新闻学(050301)、传播学(050302)、艺术学(130100)、戏剧与影视(135400)、美术与书法135600)。

二、招生方式及选拔模式

我校2026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

1.直博:直博生从本年度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

2.硕博连读:面向我校全日制非定向一年级(仅限工学门类及交叉学科相关专业)在学硕士研究生和二年级学术学位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备注:硕士一年级考生在春季学期报名选拔,请关注后续通知。

3.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招生。

对于同等学力考生,或硕士阶段为专项计划的考生,或欲报考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专项计划的考生,只可选择“普通招考”方式。

“硕博连读”考生在报考时只能选择非定向就业类型。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请-考核制”选拔模式,选拔流程包括考生报名、提交申请材料、资格审核及材料评议、初试、复试等环节,详见“四、报考流程”。其中,工学门类相关专业(专业代码前2位为“08”)不设初试环节,材料评议后直接进入复试考核。

三、报考条件

(一)基本要求

所有考生均须符合以下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

3.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意见。

(二)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须为具有我校学籍的全日制非定向一年级(仅限工学门类及交叉学科相关专业)在学硕士研究生和二年级学术学位在学硕士研究生(不含专项计划)。

2.已完成硕士阶段课程的成绩优秀。

报考文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5”)或艺术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13”)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5分;报考工学门类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的考生主干课程平均成绩须达80分。

3.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潜质。

考生须在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以第一作者(或指导教师第一、本人第二)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著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授权等,获得省部级以上或其他同级别科研、创作、系统工程设计或学科竞赛三等奖及以上,或具备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培养潜质。具体论文级别、获奖水平及专业能力等材料认定,由各培养单位根据细则执行。

(三)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22026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此外,报考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还须满足相关专业的报考条件,具体可查看附件《中国传媒大学2026年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及申请材料要求》。


123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jz_fbzt! !jz_lxwm! !jz_gfqqq! 画室广告投放
返回顶部